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——听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一课有感
章丽妍发表
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,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、方法和知识。所以说,问题是思想方法、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,是生长新思想、方法、新知识的种子。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。新课程所倡导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。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,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、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;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,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虽然是一则内容比较简单的故事,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应该没有什么难度,但是要把学生真正领进文本,进入故事情节,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。倪老师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,她把孩子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。我归纳了一下,发现她在设计问题是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。
1、扣紧目标设计问题。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,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。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。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一课教学中,为了达到学生朗读训练的正确、响亮、流利这一目标,倪老师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:“谁来做国王向大家宣布比赛要求?可要把话说清楚了。”“你看,有那么多孩子,你一定要把话说响亮了,要让所以孩子都听到了!”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故事情境,完成了目标中的训练要求。
2、设计探索性问题。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,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。问题设计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。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一课教学中,在还没公布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方法前,倪老师问:“挑选继承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!假如你是国王,你会用什么方法挑选?”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,他们很乐于做国王来想办法。有人说“我会出一道难题考考这些孩子,看他们谁最聪明。”有人说“我会让这些孩子比武,看谁最勇敢。”……答案丰富多彩。接着再让学生走进文本,看看国王是怎么做的,故事中比赛种花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就更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,也凸显出诚实的重要性,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。
3、设计生成问题的问题。生成问题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。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,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。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,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,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;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、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。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,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。而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,就是设计能生成问题的问题,形象地说就是用老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。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一课教学中,在复习导入环节,倪老师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一盆盆鲜艳的花,问学生“美吗?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“美!”,老师再指着黑板上画的空花盆问“这样光秃秃的花盆你们喜欢吗?”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“不喜欢!”老师又说“学完了课文,你们就会喜欢这个空花盆了。”于是,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生成这样一个问题“为什么学完了课文,就会喜欢这个空花盆了?”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本,学习就更有针对性了,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。
转载http://www.jcjyblog.org/user1/63/archives/2006/273.html